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政策解读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发布日期:2023-02-01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3万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2.55%,已经超过欧洲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不断强化,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占经费总量的比重为6.32%。
 
  不过,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基本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投入较低。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中,政府、高校投入一般占60%左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投入占40%左右。最近,由腾讯出资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首期获资助科研人员名单,该项目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10年共投入100亿元,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相对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来说,每年10亿元不多,但背后的意义不小:企业作为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
 
  过去,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时常常会想对自身有什么帮助,“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则开拓视野,更多考虑的是对科学发展有什么帮助,对现有的科学资助体系形成什么补充。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的鲜明特色。在我国科技资助体系当中,以人为中心的资助相对欠缺。原始创新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该“插”在哪里,才能取得真正源头性的原创成果?人才无疑是最关键的。尤其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关键阶段,做原始创新,就要更加重视选择那些有能力、有创新潜质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稳定、持续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非学术因素的后顾之忧。
 
  实际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也一直在探索对科研的资助方式。其中,怎样识别创新人才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识别出有潜力的人才并给予支持,才能提高原始创新的成功概率。“新基石”的评选不简单看科研人员过去成果的累加,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发现科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研究水准,以及对问题的判断和把握。选才与评价人才,花的精力会更多,但也将深远影响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水准。
 
  当然,“新基石”的成长之路还很长。一方面,要依靠项目自身能力,争取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支持项目长期做下去。另一方面,要保持以人为中心的选才理念、保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灵活性。此外,为了鼓励企业长期支持基础研究,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
 
  科学兴则国家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会有更多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支持基础研究,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原始创新。聚沙成塔、握指成拳,长此以往,创新土壤将不断培厚,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更多“从0到1”值得期待。
 
原标题: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语)
作者:潘教峰(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责编:岳弘彬、杨光宇
网页编辑:刘旸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