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绿色转型方面进行了哪些重大部署,取得了哪些成效?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并不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点领域、行业的实施和保障方案不断出台,31个省(区、市)已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绿色转型。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作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的判断,提出了“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要求,标志着我国正向着更加科学、精细的排放控制体系迈进。
绿色转型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一是我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转型。二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明显,传统的化石能源使用比例逐步下降,绿色能源的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已居世界首位,装机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快速增长。三是我国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主要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此次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基于怎样的背景,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从国内来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战略安排,为了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合理经济增速,这势必带动能源消费量进一步攀升。受资源禀赋限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转变,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从国际来看,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加速实施绿色壁垒政策,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的趋势凸显。在此背景下,亟须通过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绿色技术突破、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方法,把绿色转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好发展与减排、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从全领域、全地域推动全面、协同、创新、安全的绿色转型。
董骁:资源环境问题并非孤立的问题,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密切关联、相互交织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降碳减污任务艰巨。如果延续原有发展路径,即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也难以达成治理目标。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不仅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多重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3-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来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4》
绿色转型中如何更好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
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协同发展,能产生“1+1>2”的产业绿色转型赋能效果。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至2030年,数字技术助力我国全社会总体减排量将可达12%到22%。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明确了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等双化协同两大发力方向,构建了数字化绿色化基础能力、融合技术体系以及融合产业体系等双化协同融合创新布局。在双化协同过程中,尤其需要针对大量中小企业对绿色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认知、资源与投入不足的状况,加以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让其真正理解并感受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降本增效成果。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农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措施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农业等),减少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分配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理念,等等。
原标题: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陈恒 陈之殷
责任编辑:孙宗鹤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