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呈现全方位、多层级的新态势。新技术、新形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创世界新高,大型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提升;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多点开花,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加速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全球领先;先进高端装备支撑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在非常规资源开发、绿色智能矿产矿区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效开发取得新突破。我国在能源供需两侧的技术应用正在向更加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能源生产转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支撑能源高效开发,并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加速突破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领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在新能源发电、百万千瓦级水电、先进核电、重型燃气轮机、智能电网、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都取得了新突破。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我国能源领域积极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同时,建成了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中国优质的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了中国贡献。
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深度赋能能源领域,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让能源产业在AI的加持下,不断焕发新活力。
能源科技创新覆盖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能源新赛道加快发展。我国积极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二氧化碳驱油等低碳技术发展,2024年实现了二氧化碳注入量300万吨,这有效促进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落地。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总规模约9500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约3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过40%。
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领域基础研究聚焦国家需求,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例如,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相关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基础研究还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继续成为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变革、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洪涛 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原标题:创新为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孙宗鹤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