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5日,雄安新区已复工重点项目67个
“严”字当头 安全复工
本报记者 史自强
3月6日8时,一辆载着28名工人的大巴车从河南南阳出发,当天20时抵达中铁十二局雄安站站房一标段项目门口。在项目防疫专员带领下,工人们依次登记信息、检测体温、领取口罩,完成多项程序后入住宿舍。
作为京雄城际的重要站点,雄安站站房主体共计5层,站场总规模达11台19线。竣工后,将实现汽车、高铁、城轨、公交有机融合,成为雄安新区未来的绿色生态交通中心。为尽快推动工程建设,保障工人安全返岗,项目部通过包车的形式“点对点”专车接送,实现防疫、用工两不误。
解决用工短缺的阶段性难题,雄安新区精准发力,积极调动各方资源。
“我们与新区工地管理组、雄安集团建立用工对接机制、信息交流机制,涉及劳务人员跨区域调动的,及时与河北省人社厅联系协调。”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就业创业组组长张京说。
在做好外地务工人员返岗服务的同时,雄安新区还通过提供免费线上技能培训、搭建用工平台、开通企业招聘“网上直通车”等措施,积极做好本地农民工上岗就业服务工作,使项目建设用工得到较好缓解。
突出“严”字当头,雄安新区制定项目复工条件和疫情防控方案审核流程,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梳理安全生产、物料供应、餐饮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力求快发现、快提出、快协调、快解决。
雄安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中林表示,重大项目复工要把好5道关:人员进场关、施工现场管理关、方案审核关、应急处置流程关和应急物资保障关。
在容东片区综合管廊RDSG—4标段项目现场,工人进场施工的要求相当严格。“拟进场工人要先经过连续14天体温监测确认没有异常、建立健康档案、接受防疫和安全培训、入住隔离观察区等程序。”项目质量总监李超介绍,所有工人过完8道关,才能正式入场复工。
疫情期间,雄安新区将防疫作为第一要务,建立健康排查、封闭式管理、安全培训、分区管控等全面防疫体系,所有复工复产企业均制定并落实了严格的防、控、查安全措施。
各大重点建设项目生活区、生产区实行“红、黄、绿”分区管理。“红区”是进场未满14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程务工人员;“黄区”是进场未满14天、自驾或乘坐专车返程务工人员;“绿区”则是春节期间未离开工地人员和当地务工人员。
“我在‘黄区’居住,进入食堂后,还需在黄区就餐。‘4人1桌’改为‘1人1桌’。”雄安站站房建设项目工人韩海龙说。
此外,雄安集团还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建立风险筛查、防控机制,助力科学防疫。
“工人下班后,出工地要进行一次人脸识别,回到生活区还要进行人脸识别。两次识别时间间隔最长1小时,以减少工人外出聚会的可能性,最大限度消除疫情扩散的风险。”雄安站站房指挥部防疫负责人常士锋说。
初春雄安,生机勃勃。自2月10日以来,雄安新区各大重点建设项目稳步复工。截至3月15日8时,雄安新区已复工重点项目67个,22467名工人返岗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全线复工
实干巧干 抢抓工期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广东援助我们湖北荆州,我做这点事算什么?”边仔细检查着眼前的施工机具,边在本子上“唰唰唰”地记录,马本章头也不回地说。
伶仃洋上,暖风拂面,吹得身边的旗帜猎猎摆动。马本章此时所站的地方,正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工地。作为地下连续墙班组的安全员,为响应项目方抢抓工期的号召,他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机会。“原打算节后再补个假回趟老家,哪知回不去了,索性留下来继续干。何况工地现在复工了,抢赶工期,也急需人手不是?”
如果把珠三角看成一个以广州为顶点的“A”字,深中通道正好连上了内腰里的一短横,一旦建成通车,将成为继港珠澳大桥之后沟通大湾区东西部的真正“大动脉”。随着2月底工程全线复工,3月11日到岗员工已超7000人,达到去年全年最高水平。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对于按计划推进工程建设,广东省交通集团总经理刘晓华仍满怀信心,“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工人、设备和原材料集结到位,誓要把错过的工期抢回来!”
可不是吗,在老马身后,三四十名身着红色工衣、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1米多高的钢筋笼上一字排开,用点焊将连接处逐个加固。远处,一座座重型机械在这个小小的海上作业平台上上下运转,一艘艘砂石船、警戒船在周边水域往来穿梭,和更远处主航道上的巨型货轮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复工建设图景。
这一幅图景来之不易!受疫情影响,工人安全返岗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就拿老马所在的通道关键性工程——伶仃洋大桥西段来说,节前600多名施工工人中,湖北籍的就超过100人,急坏了承建该标段的保利长大工程公司项目团队。
项目书记沈卫东回忆,2月9日、10日,公司、标段项目部和分包队伍一连两天的视频讨论,终于打听到四川阆中有一批工人可以复工了。“马上联系,一个个查询过去14天的活动轨迹,协调旅游大巴赶赴阆中接人,点对点直达项目部。”工地这一边,紧急改造出80多间隔离单间。
3月8日,伶仃洋大桥西主塔承台超8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是整个项目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最大的一次。为确保工程质量,这次施工必须不间断进行,从3月5日晚上9点左右开始,持续时间超过70个小时。施工地点在距离陆地约35公里的海面上,生产、运输、补料、施工必须一环套一环。
这只是工程复工后,施工人员埋头苦干的一个缩影。实干、苦干,还要巧干。这不,在巨大的预制沉管底板上,智能浇筑系统正在精准地对仓隔进行混凝土浇筑。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一边盯着数字化控制系统,一边不时查看实时更新的数据。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浇筑系统,比传统的浇筑系统效率高、风险低、稳定性高,更重要的是,一条智能浇筑生产线只需要300多名工人,比传统线少用700多人。在目前缺工的情况下,既保证了工效,又降低了人群聚集风险。”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杨阳表示,深中通道预计年内实现沉管隧道E1管节浮运沉放、桥梁工程索塔承台施工等,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我们组建了建设期党委,把46个施工单位拧成一股绳,日夜奋战,不辱使命。”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