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都市圈时代来了:多地陆续发力 空间体系待革新

发布日期:2020-03-19 信息来源:瞭望

    都市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整一年了,中国的城市格局正在发生巨变:都市圈时代来了。

  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天后的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该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同时,2019年也被人们称为“都市圈”元年,它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更多期望与想象,人们对空间距离、就业、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那么,时隔一年,目前都市圈发展战略成效如何?

  多地打造大都市圈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伊始,各地在举行的两会以及区域重要会议上,已经开始将都市圈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例如,上海根据近日发布的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要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围绕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在功能、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同时,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雄保廊张承沧等环京津市县融入京津都市圈,培育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南都市圈,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北都市圈,构建“两翼三圈”城镇空间布局。

  另外,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出台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制定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郑汴、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启动编制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安徽省也提出,今年将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高水平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而吉林省也提出,将打造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新格局;发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实施964个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搭建37个重要平台,打造领跑全省的新引擎。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表示,中国的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接下来会告别过去的均匀发展,而走向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对各地来说,加快打造大都市圈,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城镇化思路开始由中小城市模式向城市群模式转变,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形成产业和人口资源聚集效应已成为共识,区域发展格局在都市圈时代不断重塑。

  “大都市病”问题凸显 区域协同亟待解决

  根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0个都市圈以4.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32%的人口。过去20年间,城镇化新增人口65%流向了30个核心都市圈。62%的上市企业都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北上广深杭5个城市产生了全国88%的独角兽企业,已经受理上市的200多家科创板企业中,前10大城市占比61%。

  虽然各大城市对于推动都市圈建设的热情高涨,但目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资源严重错配、内部壁垒难除,不少都市圈发展存在“大都市病”,而中小城市则发展相对不足,缺少有效协调机制。加强区域联动,打造中心城市与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宜产宜居的网状节点城市协同发展的都市圈,可能才是从空间结构上根本解决“大都市病”的希望所在。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范围日益扩展,在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已经打破行政边界,都市圈化特征日益凸显。但同时,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都市有圈而难融”。

  另外,按照“一小时都市圈”理论,随着公路和地铁、轻轨、高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通勤时间一小时范围内抵达市中心的区域,被认为是都市圈内竞争优势最强的区域。然而,目前我国存在都市圈节点城市、微中心发展严重不足,跨城交通建设落后。针对现状,顾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SOD)建设微中心,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都市圈空间体系需创新

  从目前各地公布的都市圈规划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都市圈产业集聚和增长极的培育已进入新阶段,不能只靠规划意愿和资源投入,更要遵循市场供需、产业增长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

  “过去的城市群规划及建设当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未来都市圈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市场的力量。”顾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只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像交通、教育、医疗、铁路、环保、体育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可以依靠资本与市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地带,与其两个政府‘大包大揽’各自的公共资源,不如通过市场的机制将其高效地统一起来,促进都市圈内部的跨区域融合。”

  未来持续提升都市圈的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需要遵循创新产生和创新空间演进的规律,构建创新生态,创新培育路径。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认为,都市圈是继承式改革创新的理想空间,包括空间主体创新、制度改革创新、治理模式创新、动力创新。

  “都市圈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群切小一点,而是要更务实地去推动区域要素流动。都市圈是最好的改革空间。”冯奎表示,大都市圈建设涉及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认为,未来仍需要实施新的战略,提升不同层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和资源配置能力。

  对此,顾强认为,抓住都市圈空间体系下的规划一体化、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跨城化、政策协同化五大关键路径,将成为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他表示,都市圈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首先是一个强大的“核”,即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这是都市圈的核心依托;第二是一个延展的“轴”,以交通廊道为载体、链接中心区和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轴线,构成了都市圈发展的主动脉;第三是辐射的“圈”,中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所构成的圈层区域,是支撑核心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第四是关键的“点”,即都市圈发展腹地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节点城市,构成了都市圈的新增长极;最后是紧密的“网”,都市圈各城市间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联系网络。

  另外,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称,产业新城也是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未来,实现新兴城市群、都市圈的构建及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产业一体化布局和人才的聚集。同时,中国社科院经济学专家魏后凯表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不能千篇一律、低水平同质化,要推动建设各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都市圈。”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