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重视自主创新 优化创新环境(人民政协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2-09-22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杨  昊  易舒冉  范昊天  刘佳华

  图①:江西省赣州经开区新能源科技城的一家企业项目工地,工人在铺设高标准厂房浇筑模板钢筋。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图②:2022世界5G大会展厅展示5G网络支持下的5G+VR灭火培训平台。
  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张连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自主创新的短板在于缺乏高水平创新人才。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议: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做好各类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实现分类精准评价。着力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深耕细作,分类设置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各类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科学设置评价周期。在考核评价层面,凸显“国家属性”,淡化“单位属性”。打破各单位间的藩篱,建立不同合作单位之间的成果互认机制,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融合协同。
 
  对各类人才计划实施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明晰各计划的定位,减少交叉,并调整奖励布局,扩大学科覆盖面。探索构建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科学合理、有侧重性地设置人才评价指标。结合指标设置,丰富评价手段,综合采用评审、述职、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方式,突出成果质量和原创价值,破除片面以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灵活多元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健全动态评估,鼓励龙头企业投资重大技术研发工程。对一些项目研发费用资本化运作,研发成功后由政府验收,给予专项资金补贴等。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有关人才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培养和引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覆盖青年科研人员不同成长阶段、全链条的资助体系;会同中科院等开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试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成绩并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提升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质量。
 
  破解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是破解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可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议:
 
  以高质量专利夯实知识产权保护根基。引导和支持新业态骨干企业从垂直链条式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生态创新,创造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组合、软件著作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等。强化知识产权质量导向,建立新业态高质量知识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全流程、全要素、全产业链对标,引导新业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强化新业态企业品牌培育,提升新业态品牌影响力和价值。
 
  全面提升关键技术领域海外布局能力。针对目标市场广泛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与专业机构深入开展关键技术专利布局态势分析、PCT专利申请策略等合作。建立新业态全产业链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监测体系,预判出海风险,有效应对。建立关键环节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包括各环节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出海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等,系统强化新业态知识产权的风险防控。
 
  提升重大知识产权风险协同应对能力。加快建立新业态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引导行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联盟企业重大知识产权事项通报机制、专家会诊和会商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前置发挥产业组织沟通、调解和仲裁的作用,积极开展行业组织间的合作、谈判、交叉授权等,以“企业为主体,产业组织协调,全产业联合”的机制,协同应对重大知识产权风险。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制定契合企业诉求的技术标准、出口管制、产品认证认可等政策法规,引导有序竞争。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更需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议:
 
  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加速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大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面向基础学科、前沿领域、交叉领域加强科研布局,强化应用研究带动能力。加大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组织攻关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效协作创新网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完善市场需求导向、产业服务导向、成果应用导向和融合集成导向的研发机制、转化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提升技术市场要素配置能力。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场景实验室等,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市场应用前景。
 
  优化认定评价机制,进一步为科技人才松绑减负。把成果质量、绩效、贡献作为人才认定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包容的评价体系。优化科技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对科技人才获得科技奖励、科研绩效收入、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等给予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产业顾问、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等专业技术特设岗位,给予科技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待遇。
 
  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环境,应充分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议:
 
  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创新。用好用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方式,畅通科技、工信等部门和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对接渠道,及时发布需求、反馈问题、沟通进展,拓宽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引导各方凝聚强大的创新合力。围绕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产业和科技优势,突破“卡脖子”难题。
 
  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发展一批先进科技产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和一流水平的战略型科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具有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方面的投入,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科技投入,释放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搭建创新平台,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要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重视科技型人才特别是年轻科技型人才培育,鼓励各地结合产业优势,建设区域、行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创新人才体系,加快打造出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让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保障。鼓励和引导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研体系化建设,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营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的科研氛围。各类企业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优化企业内部对于科研人员的激励举措,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创新人才,要在职称评定、待遇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2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