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加速。行业人士表示,电力系统从“发输配用”向“源网荷储”转变,虚拟电厂的作用愈发显著,预计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将迎来小高潮。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
近期,用电负荷持续攀升。国家能源局表示,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电力保供面临一定压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6%,最高用电负荷较2023年将增加1亿千瓦。
当前,电力系统从“发输配用”向“源网荷储”转变正持续推进,将发电资源、输电网、电力负荷和储能等环节进行整合协调,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优化和高效运行。
虚拟电厂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重要一环。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进一步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通过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
业内人士介绍,虚拟电厂本身并不发电,而是通过协调发电资源、调整部分用电需求以实现电网平衡,增强电网“弹性”。虚拟电厂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计量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进行集成,参与电力市场运行,达到稳定电网系统并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目的。
近年来,虚拟电厂装机容量持续扩大。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虚拟电厂累计装机总容量将分别达到39GW和55GW;到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的投资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该数字将提升至425亿元。
政策推动虚拟电厂建设加速。6月13日发布的《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虚拟电厂关键设备规模化量产;《成都市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构建“1+2+N”城市级虚拟电厂一体化发展格局,计划到2025年实现1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能源调节能力。
虚拟电厂作为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可缓解极端天气下电力供需矛盾,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消纳。在电力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有望得到完善,并迎来快速发展期。
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虚拟电厂还处在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已开展的业务以邀约型需求响应为主,盈利主要来源于响应补贴。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现货市场、绿电交易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逐步放开,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将更加丰富。
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有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虚拟电厂接入电力现货市场,虚拟电厂的运行模式会发生明显转变,从调峰、调频等短时运行转变为常态不间断运行。虚拟电厂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原标题:虚拟电厂或迎建设高峰
记者: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王婉莹
网页编辑:苏伟